2020年6月27日16:45,我国印度史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崔连仲先生因病医治无效,永远地离开了我们,享年96岁。先生驾鹤西去,是历史学界和最有信誉的网投平台的重大损失。
1924年12月6日,崔连仲先生出生于黑龙江兰西县,尽管从小生活贫苦,但也接受了比较完整的基础教育。1947年11月至1948年7月,在长春大学俄文系学习;1948年8月至1948年10月,任吉林第一女子中学职员;1948年11月至1952年12月,在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,1953年2月至1958年8月,先后任松江师范专科学校助教、沈阳师范学院助教;其中1955年11月至1957年6月,参加了东北师范大学举办的“世界古代史教师进修班”,是林志纯先生当年指导的28位学员之一。1958年9月任辽宁大学历史系助教,1960年7月任辽宁大学历史系讲师,1978年9月任辽宁大学历史系副教授,1983年9月任辽宁大学历史系教授,1990年2月退休。
崔先生主编《简明世界古代中世纪史》《世界史·古代史》《世界通史》等教材,筚路蓝缕,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历史学子。先生毕生以研究印度史为志业,在有关印度社会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探讨上均有建树,撰有《从佛陀到阿育王》《释迦牟尼——生平与思想》《印度文明与中国》等专著,组织翻译了《古代印度吠陀时代和列国时代史料选辑》《古代印度帝国时代史料选辑》等史料集,在其长达60余年的研究中自成一家之言。晚年曾以《六十耕耘尘与土》为题,总结过自己在教学和科研战线上辛勤耕耘的六十年。
辛勤耕耘的青年
崔先生一生经历旧中国和新中国,亲眼目睹了日伪时期的社会黑暗。根据对先生的专访记载,先生的中学时代正值日伪统治时期。有一天,他在书摊上见到一本用日语写的《秦桧和岳飞》的书,书中大赞秦桧投敌卖国,曲解岳飞抗金为打打杀杀,破坏社会稳定。日本人对历史的歪曲对他内心冲击很大,他直到晚年依然痛斥那是一段黑白颠倒的历史。
1952年底,先生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;1953年3月初分配至松江师范专科学校任教,开启了教学生涯。当时教师上课的地方离宿舍很远,每次上课来回要走30里路。沿途没有公交车,更买不起自行车,只能徒步往返。他借用岳飞《满江红》“八千里路云和月”之句,自况“三十里路尘与土”,非但毫无抱怨,反而以此磨砺意志,锻炼身体。
1953年,全国各高校院系大调整,东北地区九所师专院校的历史系统一合并到沈阳师范学院历史系,先生随系迁往沈阳工作。1958年,东北财经学院、沈阳师范学院的部分科系与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合并,组建成辽宁大学,先生从此成为辽宁大学的教师,定居沈阳,传道授业解惑,桃李满天下。
成果丰硕的中年
1955年,苏联派遣两名世界古代史专家到东北师大组织“世界古代史教师进修班”,进修班以论文形式结业,先生选了自己感兴趣的印度史为专业,写成论文《摩奴法典所见的古代印度种姓制度》。担任论文指导的林志纯先生给打了5分(满分),并评价:“资料虽局限,但分析至用力。”当时资料局限主要原因是外语薄弱所致,他深知研究印度一定要英语过硬。因为有关印度的研究材料大多为英语出版物,印度也曾是英国的殖民地,英语不好会严重影响论文水平。于是,在林先生的耐心帮助下,崔先生由浅入深,苦学英语,几个月后就能靠字典查阅全英史籍。多年后,先生对这次进修班给予高度评价,认为“这次进修,对自己的专业来说,一定终身,从此一直从事世界古代史的教学和科学研究。林志纯先生对我帮助很大,他是引领我耕耘的向导。”
先生的第一篇印度史研究论文《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》发表于《历史研究》1977年第4期。吴文藻先生在审稿评语中说,这篇文章运用阶级观点对古代印度种姓制度所作的分析是成功的。文章发表后,北京大学的齐思和先生看过曾拍案称好。武汉大学的吴于廑先生看到文章曾说,这篇文章把凡能用的材料都用上了。继《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》一文后,先生在《历史学》创刊号发表了《关于古代印度土地私有制问题》。当时创刊号登载的还有范文澜、翦伯赞、顾颉刚等学者的文章。这篇论文曾于1982年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优秀论文一等奖,得到季羡林先生的高度评价。
20世纪70年代,世界史学科得到一定发展,但各地高校仍在用1962年版的《世界通史》作为教材。旧教材已满足不了新形势的需求,编写一套新教材成为全国各院校世界史教学的迫切要求。1977年初夏,部分高校学者相约齐聚济南,协商联合编书事宜。会议决定由各高校学者自愿加盟,合力联合编写一部新的四卷本《世界史》。在安徽师范大学、浙江大学、西北大学召开三次会议之后,先生任主编的古代卷基本完稿,并于1979年9月通过了教育部的统一审稿。1983年,教育部决定将这套教材作为高等学校历史专业教材,由人民出版社统一出版,成为各高校一致认可的最新版世界史教材。教材在编写或再版过程中,先生承担了大部分校对与修改工作,他的晚年是与这部通史的完善相偕而行的。
20世纪80年代中期,是先生论文写作的高峰时期,一系列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。1985年,先生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:《古代印度社会的几个问题》《古代印度社会性质和历史分期的探讨》,对印度古代社会中土地制度、奴隶制度、社会性质、古代社会的转型和历史分期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论述,认为古代印度有奴隶制,但不是奴隶制社会,这些观点受到学术界重视,被作为代表性观点写入当代史学史。
再创辉煌的晚年
1990年,先生退休后,老骥伏枥,壮心不已。退休伊始,先生自我激励:虽然告别了大学讲坛,但耕耘未已。编写教材的工作未完,还要更上一层楼;学术专著的写作,仍须攀登高峰。先生不但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
1996年,由于北京大学徐天新教授等主编的现代和当代两卷增补到《世界史》四卷本的后面,人民出版社计划进行一次全面修订。修订后这部教材的古代、中世纪、近代、现代四部分贯通人类发展的整个过程,形成一部完整的通史。四卷本的《世界史》也更改为六卷本的《世界通史》。此次调整改动较大,崔先生在古稀之年仍对书稿进行修改并重新撰写导言。2004年7月,《世界通史》再版,以其较高的学术水准被收录到《中国文库》第一辑。2014年,先生已届90高龄,人民出版社再次联系先生商讨《世界通史》修订事宜,先生欣然接受修订重任,为《世界通史》于2015年如期出版,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
退休前后,先生陆续出版了《从佛陀到阿育王》《释迦牟尼——生平与思想》《古代印度文明与中国》《古代印度吠陀时代和列国时代史料选辑》和《古代印度帝国时代史料选辑》等著作和译作,这些作品都成为学界研究印度史的必读书目。退休后陆续参加编撰了《军事后勤历史丛书》《世界文化史知识丛书》,进一步为世界史学科的学术普及做出重要贡献。
为表彰先生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,从1992年10月起,先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。
坦荡典范的一生
2016年,先生接受史学史编辑部访谈时,坦言治史学就要实事求是,老老实实,不要搞浮浮漂漂,不要人云亦云,别人说的有时候是对的,但别人都这么说也不一定都是对的,要有点独立见解。
先生在访谈中强调,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,耐得住坐冷板凳,特别是从事历史研究,一定要心静,不为世俗所累。对有些观点切勿过早下结论,一定要经过自己的检验和推敲。
先生的印度史研究七十载,可谓将一生奉献给了印度史专业研究,并在许多问题上有着独到见解,形成了一家之言,成为了学术一派的代表。但先生为人为学认真而低调,自称是一名普通的学术耕耘者;他以行动诠释学者的天职,以其一生的丰硕成果开出了一条印度史研究之路。
先生一生潜心治学,为辽宁大学世界史学科的建设发挥了关键作用。先生为人和善,爱护学生,严于律己,宽以待人,时时关心着他人的困难并伸出援助之手。他用一生的治学实践,为我们树立了刻苦钻研、求真求实的学者精神,他勇于探索、诲人不倦的师长风范,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在心。
崔连仲先生千古!
最有信誉的网投平台执笔